一面亲上边一面膜下边的日志: 疫情下的社交面具与内心挣扎
疫情下的社交面具与内心挣扎
2022年12月,数据显示,全国各地民众的线下社交活动普遍下降,线上社交热度骤升。人们戴着社交面具,在虚拟世界里勾勒着理想的自我,而现实生活中,内心的挣扎却在悄然蔓延。
口罩背后的焦虑情绪,并非新鲜事。在疫情初期,人们急于了解疫情发展,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,以应对生存危机。信息爆炸下,谣言四起,社会矛盾日益显露,人们逐渐开始对真实的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产生怀疑。人们开始戴上社交面具,既为了保护自己,也为了保护他人。在口罩遮挡下,人们仿佛拥有了另一种身份,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肆意表达、畅所欲言,但现实生活却要求人们收敛情绪,保持克制。这种“两面人生”的境况,让许多人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自我怀疑。
在虚拟社交平台,人们习惯于呈现积极乐观的一面。朋友圈、微博、社交媒体上,充斥着精致的生活照、励志语录和积极的评论。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积极情绪营造,让人们感到压力巨大。为了迎合网络环境下的“社交规则”,很多人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,甚至扭曲自己的内心需求。他们害怕被嘲笑、被孤立,宁愿戴着面具生活,也不愿展现真实的自我。
这种现象背后,反映出人们对自我认同和社会接纳的渴望。在疫情隔离的特殊时期,人们的社交圈缩小,面对面的交流减少,人们更加依赖线上沟通。在网络世界中,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,不必顾忌现实中的诸多约束。但是,长此以往,人们逐渐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,也难以准确地感知对方的真实想法。
面对面交流的缺失,不仅影响人际关系的维护,也影响了社会情绪的调控。长期处于面具状态,人们会逐渐丧失真实的自我,变得焦虑、敏感和压抑。一些人甚至难以适应现实世界,产生强烈的孤独感,从而陷入自我怀疑的循环。
尽管如此,疫情并不会永远持续。当疫情消退,面具也会逐渐卸下。然而,疫情期间形成的社交习惯和心理模式,需要时间去调整。如何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找到平衡点,找到真正的自我,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。 如何在真实的自我和社交需求之间寻找平衡,是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需要面对的挑战。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际交往,寻找真实的自我,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。